产能

和大家聊一聊关于汽车行业的产能:

最近有汽车行业的人跳出来说产能过剩的问题,主要观点建立在中国汽车产能5500万辆,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2300万辆的基础上来说的。

其实,关于中国汽车产能的分析,每年我都会整理相关的数据,2023年的数据在这里
网页链接,大家感兴趣可以看一看。

今天,就是想纠正一下5500万和2300万这两个非常低级的错误。

首先,我们需要明确一下什么是“名义产能”,什么是“可利用产能”。

名义产能的定义,之前很多省市喜欢“好大喜功”,把某个主机厂的长期规划产能也计算进来,以显示在招商和产业方面的成绩。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,现代汽车在中国的工厂产能在135万辆,但是北京工厂一部分租赁出去了,重庆工厂也已经拍卖了。这样在计算产能的时候,到底是计算135万的名义产能,还是计算现代30万的实际可利用产能呢?

再举一个例子,恒大的恒驰汽车,宝能的宝能汽车,众泰汽车等的工厂,按照现在的状态,到底是“可利用产能”么?

其实,我们从乘联会公布的各个主机厂产销数据也能看出来,“名义产能”的水分到底有多大。

实际上,按照目前仍旧具备生产能力的“可利用产能”,才是真正具有参考意义的。

第二,我们目前乘用车的“可利用产能”到底有多少呢?

如果标准是,最低能够保证工厂的生产为原则,目前中国乘用车实际“可利用产能”大约只有4300万辆的水平,有超过1200万辆都是“名义产能”。

但是,这4300万辆实际“可利用产能”里,还是有自己的门道的。

如果按照50%的产能利用来看,只有2000万辆的工厂能够达到这个标准;有1200万辆的产能利用率在20-50%之前,有超过1000万辆的产能利用率低于20%。

严格意义上,产能利用率低于20%的——才是应该被快速淘汰的“过剩产能”。

典型意义上的现代、起亚等,都是曾经百万级的销量、百万级的产能,但目前实际的年度产销量合计只有40万的水平,很多工厂都关停处理了。

第三,我们新能源乘用车的“可利用产能”到底是不是2300万辆呢?

目前有销量的新能源品牌,差不多在30-40个左右。

头部的比亚迪、特斯拉、五菱和埃安,这四个主机厂的新能源产能在750万辆的水平;

第二梯队的吉利、长安的新能源产能在120万辆的水平;

其余30个品牌即便按照20万/个的产能来看(这已经是明显的高估了),也就是600万辆,

合计新能源的产能在1800万辆的水平,所谓的2300万辆的新能源产能都是“名义产能”,不知道这里面是否包括恒驰、宝能的工厂。

如果说,我们回归到乘用车产能4300万辆,新能源产能1500万辆的水平。再考虑到出口的情况,这样的乘用车产能还会认为是严重过剩么?

当然,该淘汰的落后产能,的确该淘汰。但不能基于一个所谓的“名义产能”就开始沸腾了吧。